ROCO FINANCE中文网
Trust Wallet Token中文网

产业学者观点|蔡剑:用价值互联网来促成创新教育

发布日期:2025-01-04 17:42    点击次数:165

导 读 6 月 21 日,“产教融合”教育部区块链 9 大应用校企政合作研讨会成功举办,会议通过线上视频的形式举行。本次会议由数字经济产业服务机构——数字岛、清华 x-lab 共同主办,广东金融高新区“区块链+”金融科技产业孵化中心协办、链塔智库提供全程区块链研究支持。 会上,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产业学者、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管理实践教授蔡剑发表主题演讲——《价值互联网实现聚变式创新教育》。 以下为蔡剑教授的演讲内容,特此分享,以飨读者。 用价值互联网来促成创新教育 讲者/蔡 剑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产业学者、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管理实践教授 感谢主办方和我的母校清华大学 x-lab 这样有特色的创新机构安排这样的活动。今天主要是跟诸位老师分享和学习,探讨一下我们现在区块链、互联网与教育,尤其是创新教育之间的关系,如何用价值互联网来促成创新教育的实践。 区块链的本质是一种互联网信息的关系变成了数字信任关系,早期的区块链基本上基于比特币最早的架构,到了现在各类新的版本创立。实际上区块链真正解决的问题是现今社会当中人们之间的价值观和信任问题。我们从教育角度来切入探讨,因为我们做教育工作者很多年,发现实际上不管信息技术如何变化,但是教育当中的问题还是存在的,主要有五个“难”: 第一,效果难保证。 很多同学说听了许多课还是不会做,尤其现在互联网直播当中是个单向传递的,老师对着这个屏幕去讲,他不了解学生是否能真正掌握这些知识。 第二,教学难管理。 大量的老师重复性的劳动,长期容易形成身心俱疲的状态。 第三,校长反映人才难评价。 教育部和很多学校通过考试来评价学生,这很难反映出来学生真实的能力,另外对老师整个教学过程的评价,现在缺乏科学性。 第四,能力难胜任。 企业的雇主反映很多科班出身的学生,甚至包括我们的一些 MBA 都缺乏实战能力,纸上谈兵,这些问题是企业一直在提出来的意见。 第五,创新创业当中投资难回报。 现在中国资本市场 VC 风险投资发现大量的项目沉淀资金进去很难退出,而且创业项目的花费越来越多,却看不到现实成效。 我们发现虽然互联网现在发展到新阶段了,大量的电子商务互联网经济产生了,但为什么在教育当中这些难题还依然存在呢?反思一下,我们教育过去的范式需要改变了,所以在疫情引发我们对整个教育很深入的自省。 第一,教育的体系要从过去的以书本知识传授、考试论文的方式知识传播式的方式转化为未来创新型的教育,所以把它起名叫协同行动创新(CollaborationActionInnovation,CAI)模式。以后的教育模式不是个体单独的学习考试,会是一种协同合作的模式,发挥团队的跨界优势。比如,今天咱们这个活动也是一个跨界协同的研讨,会有很多创新思维激发。 第二个就是不能纸上谈兵了,需要有实践的行动。教育部最近提出来叫区块链行动计划,我觉得很好,强调用“行动”这个词,怎么样把问题真正解决掉,而不是就概念而讨论概念。 第三个就是要创新,创新本质上要实现价值。   这三个方面实际上是以人为本的,新文化运动时我们北大的老校长蔡元培提出来教育思想,他说“造成完全的人格,使国家荣盛而不衰亡,真所谓爱国”。我一直强调教育本质上讲不管是科技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要围绕着最后人的素养成长、人价值的提升为核心。在这个理念谈了很久了,但是教育方法方式,我们进化速度还是很缓慢的。 所以我们回顾一下现在中国,包括近几十年的教育模式,实际上中国现代教育用了40年的时间实现了四步的跨越。 第一代教育我们叫应试教育,书本考试,在不少地方我们还能看到应试教育的影子。 第二代教育我们叫做案例实践,实际上90年代我们在清华学习的时候,那个时候已经特别重视工科生的实践,我们大约1/3到一半的工程课需要动手来实践的,所以清华给学生打了很强的工科训练底子,以学生为主提供相关的教学设施和实践。 第三代教育就是我们讲的科研型大学,中国高等教育在近 20 年主要学习的对象就是美国的科研性大学的教育体系,论文答辩,以论文为核心,创造性的要做科学论文。但实际上到了今天,第三代教育也出现了问题,比如说现在 MIT 跟 Elsevier 就科研论文的版权问题打官司,后来不欢而散。实际上越来越多的西方一流大学发现大学每年花上千万美金经费要把自己的教授发表的 SCI 论文买回来,因为国际上的论文体系不掌握在大学手上,掌握在几个主要的寡头出版商手中,他们通过这种方式两头收费的模式去创造了巨大的商业盈利。 所以,资本绑架论文发表进而绑架教育的体系已经造成了矛盾。现在国际上包括伯克利大学、斯坦福、MIT 等顶尖大学都在讨论。中国的大学也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因为中国的 SCI 的发表量已经到了全世界的第一名,超过了美国和欧洲。同时中国学术界也出现了大量的论文造假事件。实际上人们在反思教育当中出现问题,以发表 SCI 论文为指挥棒的方式未来是难以维系的,主要是对学者和学生的品性和道德会有负作用的影响。   但如果不以 SCI 论文为“纲”怎么办?现在清华大学先提出来博士生不要以论文发表为唯一的硬指标。未来应该是真正创造价值的第四代教育。第四代教育是“协同行动创新”教育,本质上是发挥每个人的创造力,发挥团队的聚变式的反应,它的核心是从过去的知识传递转变为人才的聚变,大家都知道裂变是靠放射性重金属,它的重的物质当中通过核裂变之后分出来轻的,类似于一个科研机构或者一个大学把一些知识通过实验室转化出来,知识裂变的效应在人类历史上贡献非常大的。然而放射性元素是由辐射的,泄露出来会对人有损害。这就类似为了发论文而学术造假损害了人的心智。   但是现在我们发现,很多新的科技独角兽或者是伟大创新企业,很多来自于大学当中很年轻的学生,包括 Facebook、Google、都是学生创立的。后来我们研究发现,实际上其创新模式跟我们过去这种产学研转化的模式是不同的,它是激活了整个人才当中的活跃分子。7000 个人里面有一个高能人才,这类似于氢元素里面的氘和氚形成重水。所以 7000 个大学生里面一定有一两个是特别有创意的具有潜在企业家或者杰出科学家特质的不平凡人才。他们一开始看起来是跟其他人一样的,但如果你把“重水”活跃型人才聚在一起,实现一个聚集的跨界的人才聚合效应,这样出来的创新项目、思想、作品、能量超过过去的裂变模式的数百倍数。 实际上在各个大学里面人们发现,真正核心的创新资源不是实验室的论文,也不是所谓的这些实验数据产出,最核心的资源是有创造力的人才。   所以从知识裂变到人才聚变,这是一种教育方式的革命。因此,从 2008 年开始,我有幸在北大创立了北京大学创新研究院,当时厉以宁教授,许智宏校长,林建华校长,科技部徐冠华部长,马俊如院士,大家开第一次理事会的时候提出来的一个命题就是怎么样探索一个北京大学培养中国特色的创新人才的路子,这个路怎么走当时也没有概念,就说你负责去趟这个路子,一定需要经过蜿蜒曲折的探索。   2009 年我们开了北大史上第一堂本科生的创新创业课,但是很多人不以为然,说本科生为什么学创业课,蔡老师难道要教本科生做生意。实际上这个课堂这些年培养出很多中关村的创新创业企业。 后面的 2011 年,我们举办了国家教育部指导下的首届国际青年创新大赛,到 2012 年我们发现,实际上很多创新教育摸索当中发现协同创新的理论不具备,所以我们做了理论的著作:《协同创新论》。这部著作主要探索的是创新的哲学思想和方法发展体系。因为发现虽然大家搞教学、搞研发非常热闹,但最后的思想体系当中必须有理论的脉络探索。在此之后,我们区块链链技术来赋能新的 CAI 的模式,通过实践对理论进行检验和进化。   2015 年的时候,我们就在北大开始全面用移动互联网来做基于第四代教育的新型创新创业教育方法。实际上在此一年之后,斯坦福大学当时的校长,现在 Google 的董事长亨尼斯教授在 2016 年的时候接受采访说,斯坦福当时主要的一个在线教学的 MOOC 网站和 MIT 等几个在线教育的平台,都发现很难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他发现在线学生的注意力大概 90% 的学生坚持不到最后。 因为人对着屏幕、计算机来学习是很枯燥的。所以亨尼斯就讲未来老师关注的焦点应该不单是在课堂或者在线授课上面,而是要帮助学生上面,因为课程会实现在线的结构化教授,课堂练习变成上网看讲座,然后老师和助教与同学面对面教学互动,“长期以来斯坦福大学希望开发出一种智能软件,这也是我们的一个梦想”。   2015 年的时候,我们已经在北大开展了一个从本科到 ExED、到MBA,EMBA 的全方位的教育创新实验,做智能化的第四代教学。我们当时发现传统的慕课教学很难实现人的价值。为什么是这样?因为有一个基本的原理:价值互联网是在进化当中。我们说教育中要以价值互联网实现创新,它一定要以教学效果为导向,而不单是以知识传授为导向。所以在互联网进化当中,我们看到这种演化结构。 实际上在美国的时候,当时我工作的第一份岗位就在 SUN 集团,当时 2000 年就提出来“网络就是计算机”。这实际上反映出来硅谷真正伟大的公司都是在做行业标准的,一流企业建立标准,它把这个标准整个一层一层地建立起来了,然后包括当时的 Oracle 建了数据库标准,Cisco 建立了信息化的标准,Google 建立了网页的标准,Facebook 当时做了社交网络的标准。   后来我 2003 年回国后在北大就一直在跟学生们讲,未来中国如果要真正建立一家伟大的互联网公司,一定要在原创互联网标准之上,而且要踩在巨人的肩膀上。Facebook 实现了一个“我的网页”标准,就这一点技术最后呈现了了不起的社交网络平台,因为当时其创新的知识产权确实是领先的,专利技术在这个核心标准的地方。 未来的互联网标准一定是建立在社交网络如微信之上的,现在微信体系本身还不是价值互联网标准,微信是一个典型的信息社交互联网,其好处我们不多讲了。微信的基本问题是很难形成一个信任网络。未来的教育和医疗如果要真正实现价值互联网的话,一定不能基于微信架构,一定是基于新的价值区块链或者叫可信任的新一代的区块链的体系。刚才清华大学邢春晓教授讲得特别好,很多的清华的技术就是在往上走的。几年以前我们建立教育价值互联网平台“同师”,这是一个实验平台,发展教育价值互联网。   价值互联网平台是干什么的?实际上从过去的农业经济到商品经济,到服务经济,到价值经济。价值经济跟服务经济、信息经济的本质是有区别的,因为服务经济基本上是用的信息不对称。但是价值经济它本身的基础是人才的IP和知识产权。所以未来我们的大学生、创新者如果一辈子当中没有几个创新作品,没有几个专利,没有几个原创性知识产权,就很难成为高等教育人才。所以在我们的体系当中,是以 IP 的创作,从创立知识产权,确定知识产权,使用知识产权,转化知识产权,投资知识产权,整个围绕的其实是能力创造价值这样一个链条来做的整个价值互联网系统。   教育价值互联网平台实现了整个教学和培训管理方式的变革。这不是一种内容传授式的管理方式,它是以每个人的创造性的价值的开发作为管理方式。我们最简单理解成它就是把整个参与的人才和课程变成一个创新加速器,这种管理的方式或者服务的方式实际上跟硅谷的 Google 公司、Facebook 公司内部的管理是有点异曲同工之妙的。因为他们在硅谷的企业管理当中,很多时候摒弃了过去的传统的科研开发或者大学产业转化的方式,它是用聚变的方式来实现巨大价值。   所以这样一种方式构成一个全面的创新教育平台,一批核心学习内容,一套有创造性的方法,一套组织管理的方法,还有大数据的分析,可以做到精准化的对每一位同学整个的学习过程、创造能力、创造成果、创新交易来进行全方位的管理。精准的知识系统学习、IP 区块链和通证的激励,这些科技对学生的激发的活动量是传统教育百倍的增强。 过去我们可能一学期的课程,一学期以后回来考试的时候,实际上很多学生是把老师教的知识还给老师了。但是现在改成每堂课当中进行现场的作品的创造和测评,相当于每堂课都要有一个实时测评,但是学生是感觉不到,这样的评价才能准确客观。   “同师”系统将助教的工作、老师的工作大量用人工智能系统来取代,所以我们现在收作业,包括教练辅导,学生答疑解惑、心理探讨,甚至跟老师谈天交流都是用 AI 机器人来替代的。在这当中就极大地提升了老师的教学效率,也让老师更轻松了。整个过程我们是有一个智能化的分析和管理。   举一个例子,我们现在开发的智能 AI 教练,我们叫“小太老师”,它实际上具有创新教练的职能,又是一个学习科研辅导员,又是一个才能经纪人,可以帮助用户对接服务的,还是一个心理辅导员。通过人工智能的方式来激发同学在区块链上的创作。所以每个人都可以有一个人工智能定制的教练。   我们把这样智能学习技术平台跟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 2016 年的时候做的一个创新课最后的路演,这堂课可能是北大唯一上课必须要求使用手机的,学生拿了区块链人才金通证,发布了原创知识产权存证,真实资金来激励其进行创作。有 80 多名来自各国的 MBA 同学一共 10 堂课,10 堂课跨度是三个月的训练,最后出来 150 多件的创意IP和作品,包括高价值专利的创意在里面。最后路演的时候,是用真实的项目进行路演,当场现场获得了 2200 万的创新投资的签约。之后我们跟进了解,在一年以后其中有一个创业项目,就是今天的电子印章行业的信任度,这个项目已经进入到独角兽 level 了,大概估值快接近 10 个亿了。   这样一个过程当中,现在网上很多电商里面叫直播带货,可能几个明星一晚上时间做到七八百万销售就很激动了。教育价值互联网的创新项目反应堆在几年以前就实现了一堂课当中可以孵化出真实企业和创造千万的投资价值。这成为一个北大的不需要1平米的数字化创新反应堆,其价值大大超过了过去的很多众创空间和孵化器,这是它的聚变效能。   在之前很多大学我们去调研,大学、中学、中职,很多校长找到我们说我们的学校课堂里面非常难看,校长很头疼,因为“睡课率”很高,老师对手机也恐惧,手机没收也不是一个事情,引起了老师跟学生之间的矛盾。我们实际上是反过来做,我们鼓励学生在课上使用手机,要求其利用宝贵的时间进行互联网互动和学习。 但是全面的整个互动的管理,上千个班群同时做创新项目,我们是用井井有条的价值互联网的方式来管理。所有的学生也不会说觉得这里面创意会被别人剽窃,所有的创意、灵机一动立刻把它放在区块链上、放到版权管理系统里面,去证明这是你的思想。这当中反而会激发同学的创造的愿望。   所以这样一个系统当中,学生很喜欢,他们变得在课后、在路演之前加班加点地就去工作,我们看到了劝他们注意身体,不要太努力了,因为身体健康是创新的本钱。   教育价值互联网把我们老师过去特别想做的这样一种真正的教学、教育做出来,不光是技能,还有包括品质的教育、品格的培养融入到互联网当中去了。   我们做了很多的实验,比如说北京五十七中学,我们去给它做了系列课程,第一年的课是我亲自设计的,连续三年的实验,这些孩子都是 14 岁 15 岁的孩子,现在目前五十七中学经过三年的训练以后,已经是全国中学的创新教育翘楚了,全国唯一的中学进入到国家双创展的。这个中学学生一年能够出 20 几项的专利,同时学生资金进行商业转化。所以这个学校的学生就很有特点,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比较高的创新的素养,而且在 14 岁学生当中我们发现,创新的教育不宜晚,在那个年龄已经可以开始开发了。   我们给北京中医药大学来做公益性的创新人才体系和教学基地。疫情之后,中医药创新人才更缺了。北京中医大学对抗疫提供了很多的人才,包括创新的药品,配方,这些IP都运用在了健康抗疫当中。今年整个医药行业特别火,医疗创新人才供不应求。   现在“同师”平台不断地运转当中,目前三年时间平台创作了大概有 8000 多件专利和作品,其中很多深挖是很有价值的,我们也做公益服务了 1 万多名基层的中国好老师的项目,进行公益化的师资培养,很多是中学老师和中职老师。我们累计服务了 600 多家的院校培训机构,用教育价值互联网系统来进行教学和创新支撑。同时,我们服务了 300 多家企业和公司,帮助其进行创新项目的孵化。   所以平台成了一个创新的生态,把各行各业、各个层级的人才聚集上来,这个平台上最年轻的 14 岁的中学生,最资深的有获得中国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顶级的院士,像陆军院士也在里面。实际上我跟陆军院士是在中国电科科学家创新课上通过他在同师平台发布的 IP,我们才建立一个很强的信任。 这个信任不是机器信任,而是价值互联网促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新教育模式跟现实当中的在线的线下的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发挥了巨大的效能,把我们很多的已有的大学学校的方式给它赋能激活了,把千千万万个课堂变成了一个一个的创新反应堆。同时,打开这个系统,这个系统让投资人、企业可以直接跟同学、学校的教授、教师保持密切的关系。   价值互联网本身是可以驱动产业创新转型的,尤其在疫情当中,很多过去的面对面的服务、沟通它对建立信任是比较有利的,但这种方式它现在很难进行了,但通过价值互联网的方式反而能建立很强的信任。 举一个案例,当时中国电科在北大有一个科学家的创新班,当时我带的这个班给他们上课,这当中我们就使用这个系统,后来做了一个非常了不起的项目,把人工智能和预警机的这种大量的核心技术转做生命健康预警系统,这个系统实际上就是未来用来全民做健康预警的,跟中医药的思想体系结合,来进行相关的合作。这是未来新基建的一个基础设施的技术转化。所以这才是我们平台当中一个例子,每天在运营这个平台当中,我们就发现实际上这改变了过去创新创业创造的一种服务生态,真正把互联网、区块链、价值互联网结合起来。   创新学习的数字化是大趋势,因为全民创新学习是未来一个很重要的方向,未来的每一个大学、每一个学院都有需要建立一个创新中心,这个数字化创新中心是跟社会、市场、企业对接合作的。一个中心每年可以服务超过 3000 名创客,创客不需要现场,组成 300 个班群,有 10 名专职的教练,加上 AI 的人工智能的支持,它至少可以开发出来 30 个可转化的专利。这个专利当中未来至少可以推出来 3 家到 5 家的创新企业。   这个价值互联网的创新模式实际上它的成本现在非常低了,它不需要很大的空间,只需要一个数字化的基础设施,价值互联网的搭建,我们现在做这个项目已经跟各地包括北京、深圳、苏州等来做这种相关的服务。这是我们做创新平台的一个模式。 我们现在做的是一些初步的探索。希望经验总结能对大家有所启发,未来的教育的发展一定要改变最基本的价值关系,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从知识的转化、知识的转移要变成同学跟老师知识和能力的投资。同学老师互助才能实现财富,未来的人才的实现价值的速度会更快。未来的创新的希望还是在中国,因为中国具有巨大的人才资本。中国每年大学生毕业大概 900 万,如果我们把每年的大学生 900 万都以创新的教育方式来进行开发和教育的话,中国未来的创新的教育体系、创新企业的建设、国家创新的发展就有底气了。   欢迎各位老师、各位企业能够大家一起多合作,互相之间取长补短,能够加入到共创、共建、共享教育价值互联网的这样一个事业当中。发言有不对的地方希望大家能够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文章来源|数字岛 (公众号ID:digdao)

Powered by ROCO FINANCE中文网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